性別平權在公視,失落了

2004/10/29 – [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

性別平權在公視,失落了

【黃長玲】

新任公視董事長改選已於上周結束,改選前後媒體的報導焦點,多為董事長人選的相關背景以及主管機關新聞局是否過度介入的問題。事實上,從兩性平權及民主深化的角度而言,本屆公視董事會從審查委員會的組成,到董事會的組成,乃至於董事長的改選,都有許多值得檢討與省思之處。

根據公共電視法,公視董事會的組成,先由立法院推舉審查委員會,然後再由審查委員會審查行政院所提出的董監事名單。由各政黨在立法院所推舉的十三位審查委員中,女性只有一位。而審查委員審查通過的十五位董監事中,女性只佔四位,和上屆十六位董監事中女性佔七位的情形相比,本屆公視董監事會中的女性比例可說是大幅度下降。近年來婦女團體在推動婦女參政時,反覆提出「性別比例原則」的概念,呼籲朝野政黨注重公共參與的兩性比例。今年三月總統大選時,執政的民進黨提出婦女參政突破三成向四成邁進的願景,而國親的婦女政策白皮書也提出公職選舉女性提名三分之一的政策承諾。

對照朝野政黨和婦女參政相關的種種願景及承諾,再檢視本屆公視董監事會從審查委員到董監事成員的性別比例,實在與朝野政黨曾經提出的願景及承諾相距太遠。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朝野政黨的承諾是針對婦女參政的部分,與公視董事會的組成並不相干,然而這正是令人喟嘆之處。女性的公共參與本來就是參政的基礎,這次朝野政黨在提名審查委員,以及新聞局在提名董監事人選時,顯然都缺乏足夠的性別意識。十三位審查委員中只有一位女性的離譜現象,反映的是朝野政黨的選舉語言和他們的民主實踐是不相關的兩件事,否則實在無法解釋為何在參政上宣稱女性的代表性應突破三成的朝野政黨,可以不約而同的漠視女性在其他領域的公共參與。

同樣的,公共電視法中明示「董監事的選任應顧及性別及族群之代表性,並考量教育、藝文、學術、傳播、及其他專業代表之均衡。」以目前台灣社會的發展現況而言,很難想像新聞局在提名時無法在這些領域提出足夠數量的女性董監事人選。以最後十五位董監事中只有四位女性,而十二位董事中只有兩位女性的結果來看,顯然新聞局在提名時的女性比例就偏低。

公視董事長的改選,則反映的是另一個常見的性別現象。無論新聞局是否真的介入董事長改選,單就兩位人選的背景而言,我們所看到的是本屆公視董事會寧可選擇一位新任的男性董事來擔任董事長,也不願意選擇一位從公共電視法的起草,到公共電視建臺都積極參與,並且已經有兩屆公視董事資歷的女性董事來擔任董事長。

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公視董事們在投票時性別不會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考量,但是我們仍然要指出「女性的能力和資歷不容易被肯定」是一個經常可見的社會現象。公視董事長的選舉結果,在某種程度上正印證了這個現象。

公共電視代表的是一個民主社會公共參與的理想,它的涵納性與多元性和我們的民主是否日趨成熟密切相關。一九九○年初期,當許多國家在經歷民主化的歷程時,各國婦女團體紛紛喊出「沒有女性參與的民主不是民主」的口號。截至今日,性別平權已在國際上成為民主深化的重要指標。公共參與的過程中,適當的性別比例以及女性的能力與資歷得到應有的肯定,是一個社會邁向性別平權的基本原則。在媒體改革朝向公共廣電集團發展的此刻,我們很遺憾的看到本屆公視董事會的組成,從過程到結果,女性的代表性較諸以往不增反減,而女性的經驗與能力也沒有獲得足夠的肯定。

無論朝野政黨如何提出各種女性參政的支票或口號,民主的實踐其實是具體而微的。如果每一個和朝野政黨或政府部門舉荐相關的公共參與機會,都要婦女團體再三在事前事後強調女性參與的重要及性別平權的價值,那麼很明顯的是我們距離兩性共治還很遙遠。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