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剖腹產率 政策怎麼走?

2004/02/13 – [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 

《時論廣場》降低剖腹產率 政策怎麼走? 

【吳嘉苓、劉仲冬】

  台灣十多年來剖腹產率一直居高不下,名列全球前茅,政府卻一直沒有提出整體的對策。衛生署委託的一項大型研究計畫,日昨在媒體披露初步成果,值得我們省思相關政策方向。如果降低剖腹產已是政府、醫界與學界的共識,那政策到底該怎麼走?我們在此提出,從整體醫療制度的改善,而非一味譴責產婦,才是有效降低剖腹產率的著力方向。 

  這項研究再次佐證,前胎剖腹為台灣剖腹產率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其比例遠較歐美國家為高。有些媒體提出,國人因為有「一胎剖腹,終身剖腹」的錯誤觀念,以至於未能在前胎剖腹後,嘗試自然生產。然而這個「國人」,與其說是一般民眾,是否也該包括醫界?根據台灣已有的論文與調查,台灣僅有極少數的醫師,願意採取「剖腹產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簡稱VBAC)的方式。衛生署委託的這項研究也顯示,台灣VBAC的施行比例不到五%。在我們不斷針對產婦行為進行調查之際,是否也能系統性地了解醫師的醫療措施,實施VBAC有什麼樣的困難?同時,台灣醫界是否能夠針對VBAC進行研究,並研討、精進VBAC的技術? 

  這項研究也發現,台灣胎位不正的比例相當高,比歐美國家高出三、四倍之多。根據報導,研究者提出,「胎位不正」可能是醫師申報申請健保給付的理由。婦產科醫學會是否能從專業自律的角度,進一步了解醫師不實申報的原因? 

  而產婦怕痛等原因,台灣生產環境針對產痛而採取的措施是否夠完善呢?產痛的處理是否為現今台灣產科的照護重點呢?這也是醫界可以著力之處。 

  那麼「傳頌」十多年的「迷信產婦論」呢?這次也有媒體在標題上即顯示「七成的產婦是為了看時辰」。當我們有機會了解到原有的問卷設計,得知原有問卷的題目為「你認為在台灣地區嬰兒出生選時辰的現象是否很普遍」,而有七成的產婦回答「普遍」或「很普遍」。這代表的是產婦的社會觀察,而不是產婦「選擇」剖腹產的原因。 

  在一九九五年,也有一項公衛界的研究發現被解讀為「近半數的剖腹產為了選時辰」,從此成為解讀台灣高剖腹產率被引述的主因。然而,這個十年前的研究,所有的受訪產婦都有醫學上的原因而採行剖腹產,選時辰只是醫師確認要剖腹產後的「附加價值」,並非決定剖腹產的因素。雖然是有少數健康產婦因為吉時而採取剖腹產,歷年來的研究,如果得到正確解讀,都顯示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為何十年來,責怪產婦迷信仍然成為解釋剖腹產的主因呢?也許這反映了責怪難以集體發聲的產婦,是社會最容易當作代罪羔羊的對象。 

  衛生署委託的這項大型研究,彰顯出高剖腹產率的複雜因素,而從醫療制度著手,跳出「迷信產婦為主因」的迷思,是急需著力之處。

   (作者吳嘉苓為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冬為國防醫學院社會人文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