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書籍

學會書籍

  女學會出版品目錄
 

出版年

書名

作者

2016

發聲與行動:大學教師的學術勞動與性別運動

楊巧玲、張盈堃主編

2014

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2014年

陳瑤華主編

2010

性別教育

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

2007

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黃淑玲、游美惠

2004

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二)

2002女學會研討會論文專輯

2004

歷史月刊  

女學會(台灣女性學學會)

2003

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一)

2002女學會研討會論文專輯

2000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顧燕翎

1997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劉毓秀

1997

思與言—性批判專號

黃淑玲

1995

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

劉毓秀

 

 

 

 

 

 
 

   書碼:9A008

性別教育

 作者

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

 開數

18開

 出版社

華都

 印刷

單色

 版次

一版

 裝訂

平裝

 出版日期

2010年4月

 頁數

307頁

 ISBN

978-986-6860-74-4

 定價

NT$400

 

本  書  介  紹


 

 

  性別是什麼?性別不僅僅只是生物特徵上的男女之別,而是一種由社會和文化所形塑、建構的產物。本書希望藉由審視社會文化裡的性別不平等,啟發讀者性別平等的意識,並且在生活中體現其精神。內文循序漸進,涵蓋層面豐富: 

1. 概論篇:介紹性別教育與台灣社會以及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2. 校園篇:分別探討陽剛特質的學習與形成、女性氣質的身體與規訓,以及多元性別的 
             身分認同與情慾流動。 

3. 家庭篇:先剖析親職中的性別意涵,其次勾勒家庭的多元圖像,最後審視勞動與婚姻 
             的跨國遷移面貌。 

4. 職場篇:首先論述性別在職場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再來分別針對幼教工作與護理工作 
             進行性別分析並提出教戰守則,最後解釋何以職場性騷擾是不可小看的性別暴力。

 

本  書  目  錄

 

序言 

概論篇 
  第 1 章 性別教育與台灣社會 
  第 2 章 性別教育的推動與發展 

校園篇 
  第 3 章 成為男孩:陽剛特質的學習路 
  第 4 章 身體:女生一定要這樣嗎? 
  第 5 章 多元性別—我是誰?愛上誰? 

家庭篇 
  第 6 章 親職:母親、父親大不同? 
  第 7 章 家庭:多元的圖像 
  第 8 章 跨國遷移:勞動與婚姻的移動? 

職場篇 
  第 9 章 職場工作:如何選擇所愛? 
  第10章 幼教工作:適合女生來做? 
  第11章 護理工作:為未來護理人員上的一堂課 
  第12章 職場性騷擾:不可小看的性別暴力 

附錄 
 

 

 

!!賀!!《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一書榮獲國立編譯館的97年度「獎勵人權教育出版品」獎勵

書名: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

出版年:2007

作者:黃淑玲、游美惠主編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印行

        女性的平均薪資比男性低、妻子做家事的時間比丈夫多、碩博士班女研究生人數少於男生、照顧及清潔工作被視為屬於女人的職業、科學科技是理性陽剛的男人工作。

        妳/你相信這就是給人『男女平等』印象的台灣社會目前最真實的現象嗎?

        本書從性別研究理論與女性觀點來診斷台灣社會諸多現象,讓我們看到台灣性別關係複雜多面的事實,它一針見血地戳破男女已經平等的假象。

        本書是由十六位台灣女性學學會的成員所參與撰寫,這是她們積極投入性別研究與教學多年來努力成果的結晶。

 

書籍目錄:

序文
第一部份 日常生活中做性別
1、性別歧視的多面性    黃囇莉
2、映現/形塑性別的語言溝通    葉德蘭
3、親密關係    游美惠
4、性別與媒介    蕭蘋
5、流行文化裡的性別    楊芳枝

第二部份 性別、體制與婦運的互動
6、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    卓耕宇、達努巴克
7、性別權力與校園性騷擾    蕭昭君
8、性別與法律    王曉丹
9、婦運與政治    彭渰雯

第三部份 性別研究的新焦點
10、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
11、性別與跨國遷移    藍佩嘉
12、父職角色與照顧工作    唐文慧
13、男子性與男子氣概    黃淑玲

索引

一個大學生對《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的迴響

 
 

書名: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

出版年: 1995

作者:劉毓秀編

出版社:台北:時報文化。

 

        本書由女性學學會的八位學者透過緊密的合作而完成。其內容涵蓋社會福利、法律、參政、工作、教育、健康與生育、性暴力等七項議題,剖析當前台灣婦女的現況全貌。作者群:傅立葉、劉毓秀、梁雙蓮、顧燕翎、張晉芬、謝小芩、劉仲冬、羅燦煐。

        書中亦特別呼籲:台灣已進入兩性關係與性別觀點急須調整的階段,為了邁入「男女共治共享的國家藍圖」,目前應盡速「調整國家目標與架構」、「還政於女人」,以及「設置各級兩性平等委員會與執行單位」。

        本白皮書主要用途為提供本學會眾多會員作為教科書和學生的參考用書。此外,婦女研究者、婦運人士、社會研究者也是必然的讀者群。

本書榮獲1995年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非文學類  

 

書名:女性‧國家‧照顧工作

出版年:1997

作者:劉毓秀編

出版社:台北女書文化。

 

         一九九六年五月,女性學學會接受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就女人托育、照顧、安養問題舉辦一場「女性.國家.照顧工作」的研討會,本書即收錄會中所發表的七篇論文,試圖打破過去將去將照顧者(女人)和被照顧者一併關入私領域,使其隱形化的論述與做法,而從整體女性的觀點,重新發掘、分析、詮釋照顧工作,並思考運用國家資源、政策與制度,來解決照顧問題的可能性。

本書共有七篇論文: 
(1) 女性、國家、公民身份 (劉毓秀)
(2) 女性家屬照顧者的處境與福利建構 (呂寶靜、陳景寧)
(3) 殘障照顧與女性公民身份 (周月清)
(4) 台灣的托育困境與國家的角色  (王淑英、賴幸媛)
(5) 解讀台灣長期照護體系的神話  (胡幼慧)
(6) 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

(劉梅君)
(7) 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 (張晉芬、黃玟娟)

※ 本書榮獲87年金鼎獎!

 

 

書名:思與言—性批判專號

出版年:1997

作者:黃淑玲主編

說明:1996女學會研討會論文專輯,由《思與言》以專號刊登在第35卷第一期

 

        本專號收錄1996年12月女學會與《思與言》雜誌社、東吳大學社會系、及台灣社會學社在東吳大學合辦的「性批判」研討會上,女學會會員所發表的六篇論文。每一篇文章都展現女性主義批判觀點,替台灣方興未艾、已進展到足以做深度激辯的女性主義性論述再增一頁見證。

        六位作者或對傳統性學、精神分析提出強烈批判,或檢討台灣婦運十年性慾政策及反雛妓運動與父權政權周旋的得失,或解析父權男慾之僵固窄化的特性,或娓娓道來女同志的伴侶關係從早期複製刻板異性戀性別框架,到挑戰生理/社會性別二元區分,為本土女性主義理論開拓了一個驚人的無底無邊的疆域!

 

本專號內容:

1.從人猿到昆蟲—性學批判分析  (劉仲冬)

2.文明的兩難—精神分析理論中的壓抑及其機制  (劉毓秀)

3.台灣婦運組織中性慾政治之轉變:受害客體亦或情慾主體  (顧燕翎)

4.女性主義與防治雛妓問題的民間行動之關係   (張碧琴)

5.90年代台灣女同志的性別抗爭文化:T婆角色的解構、重構與超越  (簡家欣)

6.A片的「痛快」邏輯:探討男性觀眾對A片的解讀  (林芳玫)

 

 

書名: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

出版年:2000

作者:顧燕翎主編

出版社:台北:女書文化

 

        本書主要是在介紹十八世紀末以來各流派女性主義理論,以女性觀點描述解釋男女不平等的現象及女性的第二性處境,並試圖尋求改善之道,探討如何根除宰制與附庸的權力關係,建立平等共存的新文化、新社會。

        本書是由十位本土女性主義學者通力合作完成。她們長期投入及推動台灣婦運議題,並深入耕耘女性主義論述之研究,書中,她們亦提出諸多有待台灣婦運繼續努力的課題。

        本書內容: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林芳玫)、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黃淑玲)、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鄭至慧)、基進女性主義(王瑞香)、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劉毓秀)、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范情)、女同志理論(張小虹)、後殖民女性主義(邱貴芬)、生態女性主義(顧燕翎)、後現代女性主義(莊子秀)。

 

 

書名: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一)

出版年:2003

作者:2002女學會研討會論文專輯。

出版社:《女學學誌》16期

 

本期內容:

(1) 國小師資培育教導是誰的知識?語文教育入門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蕭昭君)

(2) 基礎新聞採寫教科書中的性別意識檢視與建議(張錦華、洪佩民、黃浩榮)

(3) 游移於生物決定論與社會建構論之間:心理學中的性別意識 (黃囇莉)

 

 

書名:性別與大專教科書檢視(二)

出版年:2004

作者:2002女學會研討會論文專輯

出版社:《女學學誌》17期

 

本期內容:

(1) 性別權力與知識建構:《親職教育》教科書的論述分析(游美惠)

(2) 插花的女人:台灣的教育社會學教科用書性別意識之檢視(楊巧玲)

(3) 檢視社會學教科書:女性主義的觀點 (曾嬿芬;吳嘉苓;楊芳枝;張晉芬;范雲;黃淑玲;成令方;唐文慧)

 

 

歷史月刊     出版年月:2003-09-01

期數:188期

主辦:女學會(台灣女性學學會)

策劃:歷史月刊

 

        女學會十年與台灣婦女運動相關婦女研究的理論,早在西蒙.德.波娃和弗吉尼亞.沃爾夫的著作中就明顯可見;成為一種初具規模的教學和研究領域,則是在二十世紀六O年代後期 。

 

        現代婦女運動,,推動了跨學科婦女研究的建立和發展; 這種運動的風潮,從七O年代到八O年代,陸續波及美 、 歐 、 亞 、 非各洲.表現在運動前沿的是文學,歷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這些激昂的聲音,是我們曾經熟悉的 。 但,婦女研究獲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有各種專業協會成立了婦女核心小組或委員會,促使女性學者及其關心的問題,得到承認和重視 。

 

        這樣,以全國大專女教授為主要成員的女學會;她從一九九三年九月成立迄今己經十年,十年來她創造 、 參與 、 支持各種婦女議題,就頗值得重視 。本專輯,除李元貞外,作者群是歷屆女學會理事長;可說明九O年代以來,台灣婦運歷史的一個重要面貌 。

 

        弗吉尼亞.沃爾夫曾經感嘆女性在歷史地位中無名姓;由於反對父權獨霸,有些婦運參與者卻特別要隱其本姓(父性),這是本專輯中有些文章中的人名,讀起來像只是姊妹間暱稱的原因;相互親切稱名,在女學會中還有消除階級的意識 。這些細微的心理特質,同樣會表現在這專輯的多處書寫中;因此,這些細節和感受我們或許可採取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ism)的觀點加以仔細閱讀,使我們對於精英女性的團體也可以多加認識和了解 。 (全文摘錄自 P.79)

歷史月刊(聯合報)   200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