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何懷碩:母愛的價值,誰來定義?
母愛的價值,誰來定義?
◎ 母職狂想曲
「母職狂想曲」的作者群在今年母親節初試啼聲,所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請不要祝我母親節快樂」,引起了許多的迴響。在這些迴響當中,有來自許多女性的正面肯定,有人說這篇文章「相當具有兩性平權之省思,並對母職有更人性化的看法」,也有人反應「終於有人說出她們不外顯卻艱辛的掙扎」。
但除了來自女性的正面肯定之外,我們也碰到了來自男性的嚴厲抨擊。何懷碩先生在六月六日的「母愛貶值了嗎?」一文中,嚴格的指責我們這群女性研究者是「自私、偏狹、懶惰和小題大作」,甚至說我們「對現實的人生真相缺乏認識」。
很明顯的,何先生這樣「個人化」的指責方式,反映了他對我們文章嚴重的誤讀、與略讀。著名的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提供了一個社會學者應有的看世界的方式,一種所謂的「社會學的想像」,亦即有能力認知到個人的煩惱其實是公共的病態,而唯有透過檢視社會的、經濟的、與政治的因素,才能理解並詮釋那些看似純屬個人因素的事情。我們的文章即在運用這種「社會學的想像」能力,來釐清「母職」並非是女人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重要的公共事務,因此我們對於「母職」的定義進行文化和結構層面的省思,並提出制度性的建言。
從這樣一個結構性的角度出發,很不巧我們也看到了何先生做為一個男性的「自私、偏狹」,與做為一個評論者的「懶惰和『大題小作』」、以及對於母親「現實的人生真相缺乏認識」。他以一個男性中心的眼光,否定了女性定義自己人生真相的權力,並且把社會對於女性過份苛求的沉重負擔,再推回給女人,要她們自己解決。
現實母職的人生真相是什麼呢?可惜何先生無法親身走一遭,其實我們也並非天生瞭解母職的真相,若非透過親自懷孕,親自感受到職場對女人懷孕的反應,親自接受產檢,親自在哀號聲中生下孩子,親自嘗試餵母奶,親自在職場與母職間焦慮,親自因孩子生病、成績退步被他人指責「妳這母親怎麼當的?!」,親自活在現今的臺灣社會裡做一位有專職工作的母親,我們何嘗能體會其中的煎熬與困頓?!
在這裏認真的女人並不美麗(因為她沒時間消費、裝扮自己),而是狼狽、和疲倦不堪。在母職的實踐中,我們深刻的瞭解到台灣父權社會運作的侷限性,加重了母職的艱辛程度。所以我們不會如何先生一般,將父權掌控的社會制度的運作,視為不可改變的「人性的侷限性」。
即使身為男性,無法親身參與母職的實踐,我們也建議何先生可以去聽聽各種不同身份的母親(各類職業婦女或家庭主婦)在擔憂什麼,去看看各種不同處境的媽媽們(單親媽媽、原住民媽媽、身心殘障者的媽媽…)如何過生活,以直接去認識更多元的「人生真相」,也許就不會對我們立基於身為人母之生活經驗所提出的「人生真相」感到失望或訝異!
何文說:「做一個好母親,必定與善待自己是不能相容嗎?」「母愛的偉大變成可怕、可恨,『偉大的母愛』應該進入歷史博物館成為古董嗎?」在這點上,何先生對我們的文章有相當嚴重的誤讀。事實上,我們的文章探討的是「母職」,而母職並不等於母愛。「母職」所包含的是經由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文化的建構,對於母親角色和職責的定位,「母愛」則是一種母親對孩子情感表達的描述。我們重視母愛的價值,母愛當然沒有貶值,反而應該更具體的被社會珍視,並且應該以女性為主來掌握定義母愛表現的方式。
為了重新定義、與豐富母愛的內涵,我們體認到只有經由母職的文化反省和制度面的改善,才能達到母愛的普世價值更被「真實的加值」,而不是像現在一般,被消費文化和父權的邏輯所簡化、與視為理所當然。
我們希望做的是,經由我們專業訓練的能力,最起碼能鬆綁母職神話對於普遍母親的桎梏,並進而做到何先生所謂的「對還在受苦的廣大母親提供更大和更真切的奉獻」。我們所提出的社會和文化的力量所建構的對於母親的不利之處,如果能普遍獲得改善,受惠最多的將是最弱勢的母親。例如,我們提到育嬰假的問題,如果福利制度設計中有普遍的公民身份的育嬰假,受惠最多的,將不會是經濟優渥的中上階層婦女,而是經濟弱勢的媽媽。如果育兒的重責大任,不是像傳統一樣只集中在女性的身上,而是如我們所主張的,要由父親、母親、親友、鄰里、甚至是社區和國家來共同承擔,受惠最大的,將是單親媽媽。
我們祈求,何先生做為一個社會中堅的負責男性,不應該把「母職」的責任推回到女人身上,也請不要分化女人(區分「天之嬌媽」、和「非天之嬌媽」),我們希望有更多的男士從性別平權的觀點來論述父職,而非「指導」我們該如何「認分的」作個好母親。
不過,平心而論,何先生的回應文章倒也不是什麼例外,不是有相當多的男性知識份子都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回應與女性有關的重要事務?!當女性誠實、真摯的面對父權文化與制度下所產生的問題,並提出反省、思考與行動時,這些男性知識份子往往會立刻武裝起來,以「我們男人也很命苦」或是「『人生苦』原是千古的問題」的說詞企圖抵銷女性的聲音與看法。
如果如何先生所言,身為人母需要智慧與加倍的勤勞來化解事業與家庭子女間的矛盾,那麼身為父權體制與思想的代言人,恐怕也得要智慧與加倍的勤勞來認真回應日益蓬勃來自女性思想的挑戰。無論如何,何先生,最後我們還是謝謝您的指教與激勵,有機會希望能在思摩特網站的「母職狂想曲」(http://sctnet.edu.tw)上與您相遇!
(「母職狂想曲」的作者群包括唐文慧、游美惠、楊巧玲、李佳燕、林芬慧、蕭蘋)
(本文在2001年7月18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