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記第二屆性別與醫療研討會

隨感:記第二屆性別與醫療研討會

 

睽違一年半後,第二屆性別與醫療研討會移師國防醫學院舉行。當天(11/24) 適逢

 

國防醫學院校慶,跟其他研討會的氣氛很不同,尤其是一下車,迎面而來軍人熱烈迎接。自從10年前離開鳳山北上求學後,就很少看到這種陣仗了,頗有「受寵若驚」之感。

 

當天總共有五篇論文發表,因為到會場的時間有點晚,所以錯過了第一場的討論,令人扼腕。雖然沒趕上第一場,其他各場的討論其實都很有趣。先前覺得要到國防醫學院,有些麻煩。不過後來發現在醫學院辦性別與醫療的研討會,倒是佔了地利之便,而且當天是校慶,很容易找到相關的醫師參與,有助於研究者與醫界的交流,雖然有些對話稍嫌失焦。雙方的對話往往也會扯出一個老問題:科學是否中立客觀?我個人認為對科學立場的質疑仍是單方面的,對當時在場大部份的醫界人士(包括醫學生)而言,中立客觀的科學屹立不搖。

 

早上發表的另外兩篇,是傅大為〈戰後台灣婦產科的技藝與性/別政治〉(以下簡稱傅文)與成令方〈性別與台灣影像醫學的發展:19451995(以下簡稱成文)。基本上這兩篇都提到兩個系統對照組,傅文談到台大婦產科與中興婦產科兩個技藝的競爭場域,成文則展現國防醫學院與台大醫學院系統外延的族群、性別相結合的技藝發展及就業市場。對成文我有一個疑問,當時一直忘了問令方。相對於其它專科,早期放射科的女性比例是比較高的,在就業市場上較具有讓女性兼顧家庭的特性。不知道一般檢驗所的檢驗師是放在臺灣性別與影像醫學發展的什麼位置?另外一個疑問是,年代下限訂在1995,有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麻煩請令方回答一下。

 

下午兩場集中在不孕的討論。吳嘉苓 “Disappearance of Infertile MenICSI and Gender Politics”(以下簡稱吳文),陳惠馨跟劉仲冬〈法律制度、人工生殖技術與父母的角色〉,從法律的角度釐清代理孕母的問題。就是在這兩場中,湧入數位專業醫師,開啟了「性別」與「醫療」雙方的對話:人工生殖v.s做人。關於吳文,不知道優生學對ICSI在臺灣的發展有沒有扮演什麼角色?

 

以上是我參加第二屆性別與醫療研討會的一些想法。

燕秋

──────────────────────

 

令方的回答:

 

謝謝燕秋的隨感和問題。

 

我那天也被國防大學的百年慶的氣勢,給震住了。

 

看到軍校的女性各個英姿煥發,可以想像到軍校對一些女性的吸引力真不可低估。也使我想到女性從軍一定有很多議題可作為性別研究的題材。

 

會場上聽到「科學,醫學是客觀中立」的論述不斷被提出,我覺得寫一個小冊子:「science studies 100問」真有其必要性。

 

回答燕秋的問題:

我沒有在外開業的放射科檢驗師的資料,但知道台大醫院的放射科檢驗師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他們的加入,使得此技術又具「陽剛」的色彩,可能他們比其他科的檢驗員(例如:驗血)更需要操作機器有關。醫療技術的性別認同,必須與此技術在醫療體系中的地位相連考慮。這也是我論文的論點之一。

 

2為什麼停在1995?因為1995之後有全民健保,給付會影響個別科在醫療體制中的地位變遷。我這方面的資訊不足以推出期與性別的關係,所以就此打住!

令方

─────────────

 

那麼放射科的性別分工就有趣啦,醫師以女性為主,技術員以男性?台灣的放射科檢驗所的組織規模為何?是否主要以小型的個體戶為主咧?會不會因為男性為主,所以更傾向獨立開業以便獨當一面?

嘉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