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高中生的提問談同性戀-畢恆達教授

從一名高中生的提問談同性戀
 
畢恆達教授 自由時報《澄社評論》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44277
 
日前在高中人文班演講,結束後一位男生羞怯地來問我:「老師,如果有天你發現有位朋友是同性戀,你還可以繼續跟他做朋友嗎?」我說:「當然可以啊!」他不可置信地回我:「教友和爸媽都說同性戀是錯的,會導致人類滅亡。」
 
儘管愈來愈多基督宗教國家承認同婚、教宗說「我有什麼資格論斷同性戀者」、「走出埃及國際」主席公開道歉,承認企圖治療同志是個錯誤,台灣仍有少數基督徒,結合傳統婚姻與忌性價值觀,反對同婚,打擊性平教育。他們化身為○愛盟、○家盟…,架設網頁、進入政府委員會、參選民代、免費演講、推動「守護家庭公投連署」,為了維護狹隘的男女有別、一夫一妻婚姻觀,不遺餘力。
 
在民主社會,政策本就需要辯論;他們護衛自身的理念,也讓人佩服。遺憾的是,在神愛世人的口號背後,卻隱藏自認高人一等的訊息。教友動輒表示「接納」、「尊重」同志,又不允許同性性行為;更搬出「後同志」的樣板,要「矯治」同志,將同性戀病理化。
 
辯論需要證據與邏輯推理,但他們的說法常充滿誤解、誤導與虛構:把教師手冊看成學生讀物;誤讀論文,虛構出台灣同志一生平均有五十三位性伴侶的數據;把「探索性傾向」解釋成要求學生跟同性相互探索彼此的身體;可以從同婚聯想到人與板凳結婚;看到《青春水漾》影片中並不存在的人獸交情節;無法同理跨性別者的煎熬,刻意以女廁偷窺的個案恐嚇家長;把「我是兩個小孩的媽媽」當作發語詞,欲以家長經驗介入教育,卻不相信教育現場教師的專業。
 
他們將同志視為次等(雖值得關愛),不應享有與異性戀相同的權利;不接受同志展現自我;對異性戀與傳統婚姻缺乏信心,以為一保障同志權益,婚姻就瓦解、異性戀就想「變成」同志。
 
任何人均可表達自身理念,但政府應謹守政教分離、教育獨立於宗教的原則,並捍衛性別平等教育法的精神。教育部若將歧視言論視為多元的一種,或以為不表態等於客觀中立,恐怕就成了幫凶。這些事件終將留下歷史紀錄,留待後人評論。
 
(作者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自由時報-讀者投書2015.12.28
 
ps:本文已獲得畢恆達教授同意轉貼至女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