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的一封信:謝謝妳生下我的好伴侶──給婆婆

◎母職狂想曲

 

親愛的婆婆:
祝妳母親節快樂!謝謝你培養了一個溫柔敦厚的兒子,讓我有一個好伴侶。

其實,我還是習慣在別人面前稱呼妳「我先生的媽媽」,我想,這樣會較清楚的表達出我們之間的關係(婆婆兩字可以指涉很多意思的)。
 

前幾天去剪頭髮時,和年紀相仿的設計師聊到了家裡的情形。當她得知我和妳的兒子在不同地方上班時,問了一個很典型的問題:「妳為什麼不調去和他在一起?」當她得知我婚後依然住在我自己的家時,不禁語帶羨慕的說:「妳好好喔,不用和婆婆住。」當她知道妳居然到現在都還沒有催我生小孩時,她感嘆:「妳實在太幸運了!」從她的反應不難得知在她腦中有個「典型」的婆媳關係腳本,而我那時的回答大多不在她的腳本內;其實她不了解這些現況是我努力和你們協商的結果。
 

從做結婚準備開始,我和妳兒子就反對使用「嫁」「娶」等語詞,每次聽到有人恭喜妳「要娶媳婦」時,會尋覓適當的時機告訴他/她:不是啦!我們是要「結婚」;對於「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句話,我只能背誦,不能理解。請客時,我和妳兒子一樣整場只穿一套衣服,我不喜歡新娘的服裝秀,它似乎在警告女人抓住綻放美麗的最後機會,因為接著就得和柴米油鹽的真實生活奮鬥了。
 

我不知道妳在結婚時是不是也曾想照著自己的方式,但是我猜妳那時一定不了解我們在堅持什麼,甚至覺得我很搞怪。在傳統的婚禮儀式中,處處暗示女人改變她的主體性,透過「習俗」,使她們儘快適應新的身份、角色和稱謂。我知道在婚姻關係中改變是一定要的,但是,改變不應是強迫的,社會上「婆婆應該怎麼樣,媳婦應該怎麼樣」的框框無所不在,如果我們不加思索的照單全收,會困住自己也困住彼此,如果我們不經協商就要求某一方做改變,我相信我們的主體性有一部分會消失不見。
 

結婚幾年來,我從未進過妳家廚房拿過鍋鏟,但總和妳兒子一樣,可以吃到美味的菜餚,我要謝謝妳待我如家人。不過,妳或許很納悶為什麼我會如此,其實有幾個原因:我一直覺得在廚房中妳有妳的習慣,喜歡的做菜方式,我不願跨越疆域把它弄亂;而且,我們生長的環境不同,我不清楚家中每個人的口味,萬一我做的菜所得的批評多於讚賞,我會很難過的。在妳家我不曾吃過家裡其他人做的飯,但我常在內心掙扎這樣「坐享其成」是否是一種不尊敬長輩的行為;其實,我很想建議我們可以偶爾到外面用餐,或是讓妳兒子和我一起做飯,當你們到我們家來玩時,我們一定會盡地主之誼好好辦桌請大家。

我不知道妳會不會偶爾埋怨有一個這樣的媳婦;但是,我們都知道有些事情是強求不來的,我也認為我們一直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協商我們之間的關係和生活方式。有一件事,當時我無法當面問妳和妳先生,所以想在這裡問問你們的意思,今年是我婚後第一次在台灣過年。除夕和初一,我不用準備拜拜的東西,我不用作菜,但我還是不能在初一時和我的家人到我爸爸墳上上香,看著電視上反反覆覆的催眠:「過年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我很想和你們討論:「明年,我能不能在我家過年?」
 

認為婆媳關係可以重新建構的「媳婦」上

(「母職狂想曲」為王儷靜、唐文慧、游美惠、楊巧玲和蕭蘋的共同筆名)Copyright 2003 China Time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