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兒童 國家角色在哪

2004/12/09 – [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 
《時論廣場》照顧兒童 國家角色在哪? 
【唐文慧】 
 

  最近因為陪四歲多的兒子看東森幼幼台卡通,發現了一則由教育部具名的廣告,內容主要是說一個小孩在全美語的幼托機構中,所受到的委屈。劇情大概描述幼稚園中有個孩子因為跟其他小孩吵架受了委屈,想找老師投訴,可是外籍老師卻對著這個淚眼汪汪的小孩說:「 No Chinese」。然後這時教育部的「幼教正常化」的訴求就出現了。這個可憐小孩的表情,這幾天一直盤旋在我心中,讓我不得不沈重地提起筆來寫這篇文章。 

  看到這個廣告,其實做為一個媽媽的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兒童照顧的問題,國家積極性的角色終於出現了。憂的是,台灣目前兒童照顧的問題,之所以有幼稚園全美語當道的扭曲現象,其實主因出在於政府長期放縱幼教營利化與市場坐大的結果,也因為政府對幼教業的管理不善,造成嚴重的市場失靈。 

  我們看到娃娃車一天到晚出車禍,甚至可以悶死小孩。有錢孩子的家庭可能上一個月好幾萬元,由外籍老師授課的全美語幼稚園,沒錢家庭的小孩連環境與照顧品質低劣,一個月幾千元的便宜幼稚園都上不起。而弔詭的是,其實幼教專家告訴我們的,這兩種幼稚園都對兒童的發展和安全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只要是現在是有小小孩的父母,誰會不擔心幼托的問題?不管有錢沒錢的父母,都沒有好的幼稚園可以選擇,那做父母的該怎麼辦呢?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放任兒童照顧工作營利的結果,你會看到許多幼稚園的業者是地主,或財團的轉投資。有人會說,幼稚園營利化才會刺激競爭。的確,現在的幼托業是很競爭,可是競爭結果卻是價格兩極化,而品質皆不能獲得保障的幼托環境。一種多半朝都市集中,並且價格昂貴強調全美語或才藝等等。另一種則為求生存殺低價,造成低照顧成本與低照顧品質的結果。 

  市場化的結果,除了業者沒有幼教專業理念外,園所有營利的壓力,便容易對老師進行勞動剝削,對幼童家長以各種才藝等名目增加照顧的費用。以私有財產與市場自由為名,政府和兒童家長都很難介入園所監督照顧品質。而幼稚園的第一線工作者的園長與幼教老師,往往在沒有工會或國家法令的保護下,淪為超工時的低薪照顧者,試想,受壓迫與過度勞累的老師,如何可以好好對待我們的孩子? 

  在少子化與雙薪家庭的趨勢下,許多都市的有錢家長成了冤大頭。以為用錢可以換來品質,可以彌補對孩子的愧疚感,以為全美語可以保證孩子長大以後出人頭地。而窮人家的孩子的父母,也為了不能讓孩子上昂貴的全美語幼稚園而感到內疚。這是個什麼樣的社會啊?在國家、市場與家庭的三角關係中,兒童的福祉因為國家角色的遁逃,市場的坐大而犧牲,家庭成為最大的受害者。台灣的年輕夫婦,面對這樣的幼托環境,誰還想(多)生小孩?政府最近積極想提高生育率,為何不想想,這樣的幼托環境,誰還想(敢)生小孩。 

  那麼國家該如何介入呢?首先,應該全面檢討目前幼教高度營利化的市場失靈問題。檢討為何幼托產品的高價格,卻帶來照顧的低品質?問題出在哪裡?許多先進國家的經驗都告訴我們,兒童照顧的工作不該高度營利化,我們的政府卻還執迷不悟地聽信幼教業者一天到晚高喊著政府不能「與民爭利」口號。 

  想想在全美語幼稚園中的小女孩無辜的淚臉,想想被悶死在娃娃車的小孩,「幸福」和「平安」是不是只是競選時的口號呢?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