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父親角色 快樂何在?(游美惠、蕭蘋、李佳燕)

缺席的父親角色 快樂何在?(游美惠、蕭蘋、李佳燕)

父親節到了,每年難得一次「父親」角色被凸顯的日子。我們要祝福全天下的爸爸父親節快樂,但快樂得來何易?如果在這一天,能夠具體的檢視「父親」這個對大家而言既親密、又陌生的角色,應該是一份送給父親別具意義的禮物!因為有關父親角色的論述,相較於母親的角色而言,真是相當的貧乏。

通常女性以「母親」的角色投入對於孩子的照顧,會被視為理所當然、毋庸置疑。而父親呢?他對於家庭的貢獻應該是什麼?究竟社會人情對一位脫離單身生涯,進入婚姻關係且升格為爸爸的男人,有什麼樣的期待?在男性刻板印象下,勾勒出的是何種「父親形象」?

社會群眾普遍認同的父親形象,一言以概之,即為「功成名就」。我們的社會推崇有雄厚經濟實力、騰達的事業成就、掌握權力的政治地位等特徵的「爸爸男人」;但卻極力壓抑父親親密關係的情感需求。於是談到親子關係,就像寫作「台灣查甫人」的王浩威所說:「在說理上,他們(父親)是巨人;在言情方面,卻又是死不承認的侏儒。」

最近在電視中播放頻繁的一系列日本威士忌酒廣告,就可以看到那個典型的不苟言笑的「嚴父」形象、和衝突的父子關係。例如:「畫展篇」中執意畫畫的兒子,因為父親不諒解而離家,結果在兒子開畫展當天,父親趕來祝賀。「離島篇」中不願接手父親醫院的兒子,一個人到小島執業,最後得到父親原諒。這其中的父親角色,很明顯的都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對子女的愛和關心。很有意思的是,這二個廣告卻都以父親和兒子舉杯對飲,然後廣告上出現「溝通從分享開始」的字句做為結尾。

然而,這些廣告中的父、子角色之間,究竟「溝通」了什麼?「分享」了什麼?依據台南師院吳知賢教授的研究分析,這些廣告中,父親角色所呈現的僵硬的身體、直視前方的眼光、與令人難堪的話語(如:「想不到這種畫也有人欣賞」、「好好的日子不過,跑到這種地方來」)。父親似乎在企圖打開僵局,化解衝突,但是,在和解的那一刻,我們可以看到,父、子彼此之間的目光沒有交集,身段和姿勢也沒有鬆懈和放下,再一次顯示了頑固的老人和反叛的青年之間,仍然各有堅持,除了借助「喝酒」這個動作打開僵局之外,何來「溝通」可言?

不幸的是,這樣僵化生硬的父親角色和父子關係,不只是廣告中的劇情而已,也很生動的呈現了這個社會裏面,做為父親的尷尬。做為一個父親,他愛子女,但在男性成長的過程當中,他不被允許有表達自己情緒的機會,或是根本就欠缺相關的學習,所以他通常也不懂得如何適當的表示對子女的愛。爸爸永遠只善長扮演「管人」和「說理」的權威角色,和子女之間總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

除此之外,社會也通常不給予男性做為父親所需要的支持。去年英國首相布萊爾的陪產假風波曾受到全球矚目,他的妻子雪莉在即將生下第四個孩子時,以芬蘭總理波南曾因妻子生產而請育嬰假為例,希望布萊爾也能在他們的寶寶生下來時,休兩個星期的陪產假。首相請陪產假?!這對於連產房都還不太能進去的台灣男人而言,無疑是一則不可思議的新聞。布萊爾最後放棄了爭取陪產假的機會,是什麼原因,我們不確切知道。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不支持男人育兒角色的社會制度,個人在其中還是很難掙脫社會所給予的壓力和困境。

在以父為尊、為大的傳統文化裡,爸爸是個尊貴、偉大的角色,之所以尊貴,是因為他不必帶小孩、做家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負責賺錢、養家。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往往是缺席的,然而這種缺席不但不會被責備,反而會被稱讚,特別是如果他事業做得大、錢財賺得多,在家裡再怎麼「缺席」,仍然會被視為「成功的男人」、「有用的爸爸」!

如果男人為了應酬,三天和家人講不到一句話,是可以被諒解的;如果一個男人可以每天按十六小時的電腦鍵盤,卻從未按過飯鍋的按鍵,是可以被容忍的;那麼我們不瞭解這樣的男人,屬於「爸爸」的生命經營,究竟落腳於何處?為何母親照顧孩子操持家務,顯得如此名正言順、理所當然,而一位父親若做同樣的事情,就會成為被戲謔的對象?必得配備不畏流言,「千山我獨行」的勇氣?所以,整體說來,社會的觀念、氣氛與文化意識型態同樣都不支持男人成為好爸爸。

在這些個人、和社會交相結合而成的困境當中,現代的父親真的難為。他們和母親所面臨的困境不同,母親的角色對於女人而言,是太過被強調,以致忽略她做為一個女人的其他需要;但父親的角色對於男性而言,則是太過被忽視,以致男性在人子的親密關係中缺席和無言以對。

這樣不平衡的關係,在女性更加投入「母職」的再思考和重新定義之際,更顯突兀。做為女性,我們關懷、和同情這樣男性角色的困境,但我們無法越俎代庖,擅自為男性定義「父職」和「父愛」的內涵。我們鼓勵而且期待男性,正視父親的角色,發展出異質的、多元的父職論述,並且能夠和母親、子女產生對話。在父親節這一天,我們祈願,經由這樣的努力,天下的爸爸在「父親」這個位置上,能夠有真實感情的流露,享有做為一個父親真實的快樂。

(游美惠為高師大性別教育所副教授、蕭蘋為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助理教授、李佳燕為前任高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三人皆為「母職狂想曲」讀書會成員)

(本文已刊登在2001/8/8中國時報民意論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