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國際化與學英語

中國時報論壇   920419

CNN、國際化與學英語 

⊙楊芳枝 

 

        在有關伊拉克戰爭的電視新聞報導中,我們發現了電子媒體同步翻譯CNN新聞的有趣現象。而各新聞台也很驕傲地告訴我們,為了播報伊拉克戰爭並取得第一手資料與國際同步,各新聞台都投入一筆資金僱用翻譯人才來服務台灣民眾。我想用這個同步翻譯CNN的現象來談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干卻屬於同類思想結構的議題--台灣的全民英語教育熱與台灣媒體的弱智文化。

 

    先來談台灣的英語熱。很多人都憂心如焚地提出台灣要國際化就必須學英語,不懂英語就無法獲得第一手資訊並導致無法與他國競爭。而在經濟效益主導教育政策的方針下,從小學到大學,每個學校都無所不用其極地拚命想辦法創造學英語的環境。而我們電視台同步翻譯 CNN代表的正是這類學英語國際化論述的具體表現。我們的英語能力讓我們可與西方或世界各國人民同步取得資訊,增加我們的見聞知識並進而提升競爭能力。

 

      然而,我們用英語所翻譯過來或學習到的是什麼樣資訊?單單懂英語就可以國際化並提升競爭力?我在此要用台灣電子媒體在伊拉克戰爭中對CNN的仰賴來批判這樣簡單的工具效益論調。CNN亞特蘭大總部重要負責人布朗先生在接受Democracy Now訪問時,提出了CNN對伊拉克戰爭報導的方針。他強調,在戰爭時期,CNN關心的是戰爭效益的問題,也就是,戰爭戰到哪裡了,什麼時候會結束的問題。也因此在戰爭期間,他們所訪問的大都是軍事人員以及主戰的政府官員,因為他們才是回答這些問題的專家。至於與反戰相關的消息,布朗先生認為,反戰事件太過零亂,沒有焦點可言,不方便報導。而對戰爭所造成的流血事件,布朗則認為這些圖片太過露骨(pornographic),不適合大眾觀看。在談到所謂的媒體客觀中立問題時,布朗說CNN對不同聲音的篩選都只是正常新聞運作的一部份,因此對於反戰聲音和流血事件的排除,都屬正常的新聞運作而不能把CNN看成是政府的喉舌。

 

      布朗強調,整個戰爭所發生的事就像是一個拼圖或謎底,而CNN只是為我們拼湊了一個他們認為是適當的圖。也就是說,在這個圖裡,我們看不到戰爭是否合理或合法的議題,看不到戰爭對聯合國維持秩序的角色的衝擊,看不到戰爭的殘酷以及伊拉克人的悲傷與憤怒。我們只跟著具有高科技設備的聯軍關心他們今天攻下了那一座城市。布朗堅決認為所有挑起反戰情緒的議題與畫面在戰爭時期必須絕對被禁止。這些議題,等到戰爭結束後再來談即可。(這個原則也說明了為什麼最近戰爭流血與反戰報導突然多起來的原因。)

 

     回頭來看看台灣的媒體對伊拉克戰爭的報導吧。沒有錯,台灣媒體確實點綴著一些反戰的消息。可是大部分時間,我們看到的是台灣媒體對CNN這個國際媒體的迷思。我們認為CNN是最公正客觀具有權威性的媒體,是國際的代名詞,因此同步翻譯了CNN的新聞,認同了聯軍,而不去思考CNN不准思考的議題。甚至認為,我們的媒體趕上了國際化的腳步。

 

      同步翻譯CNN 現象帶給我們的是什麼啟示?

 

      我們的媒體缺乏的是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才,而不是懂英語的人才。一個好的新聞並不見得是要最新與最煽動的消息,而是有能力去思考去質詢公平正義人權是否落實的新聞。就這個原則而言,我們電子媒體對伊拉克的報導都只能算是跟屁蟲報導。再回到台灣的英語熱這個議題,如果我們認知的國際化只是學英語,取得國際資訊,而無法去思考國際這兩個字的定義是如何地和英美帝國主義對弱勢國家的血腥侵略相輔相成,那我們只是栽培更多的CN N 翻譯人才,為帝國主義做嫁。

 

      如果我們國家要進步,要跨上國際舞台,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批判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跟著強權走的跟屁蟲。

 

   (作者為東華大學英美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