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大選–夫人對夫人這一票沒有政治承諾

學者看大選
夫人對夫人 這一票沒有政策承諾
為丈夫背書 以感情訴求
林芳玫/政大新聞系教授、女學會理事長

隨著四組總統候選人的選戰日趨熱烈,候選人的妻子乃至於女兒、媳婦等女性家屬,也開始在公開場合扮演較以前更為積極活躍的角色。最明顯的當然是李連這一組所打的「夫人牌」,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李曾文蕙女士以及連方瑀女士耀眼華麗的夫人丰采。而林洋港、陳履安、謝長廷三位正副總統候選人的妻子也逐漸增加在公開場所露面的機會。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看到的政治人物的妻子,其所扮演的角色仍是低調而傳統的。她們在面對婦女群眾爭取選票支持時,並不是提出婦女權益的觀點來換取選票,而是以女性家屬的身份替她們丈夫的人格與能力背書。 
換言之,婦女的公民身分及其政治參與仍未受到重視,彷彿只要能動之以情而把婦女手中的票騙到手,這樣就行了。候選人的妻子及其與婦女群眾的接觸,就成了一群女人以情感、非政治化的方式在政治的場域裡進行單方面的奉獻:女性選民給候選人選票,但候選人卻不必就婦女政策提出承諾。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女性選民很難因此而得到一些政治機會教育,搞不好還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羨慕起官夫人的排場與架勢。 
造成這種現象,固然與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有關,但媒體本身也應多加反省。就媒體報導而言,女性往往因身為名人之妻(或情婦)而能受到媒體青睞;不附屬於個別男入而具有自我主體性的女性個人或是團體,即使是費心籌劃的活動也未必能吸引多大的媒體注意力。 

不過,我們也不必太過苛責夫人牌的選舉活動。這些夫人們固然未能給現代婦女帶來一些正面積極的政治啟發,至少她們也不致於帶來害處,男人與男人之間的選舉動員,不外乎是利益交換,充斥著游走於法律邊緣的金錢與暴力遊戲。一場選舉搞下來,可能有的死、有的傷、有的大賺、有的大賠。相形之下,夫人們到各地的寺廟、菜市場、百貨公司、社區婦女合唱團等地點提出柔性訴求,雖然正面意義不是太大,至少不像男人的權力遊戲那麼的勞民傷財。 

女性的形象傳統上被視為柔性的、情感性的。我們也許不必一味地排斥這種形象,但是夫人們在面對婦女群眾與選民時,可以將這種柔性形象轉化為有利於婦女與整體社會的政策內涵,或是善用自己的地位與聲望來鼓勵婦女權利意識與公民意識的發展。也希望媒體能平衡一下,多報導婦女團體與女性參政者的活動,而非偏重於夫人們的外表形象。林芳玫(作者為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女學會理事長) 

【1996-03-04/聯合報/05版/總統選舉特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