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灘上的移民政治

海灘上的移民政治

 

藍佩嘉 (刊登於中國時報觀念平台2008年718日)

 

夏天的西班牙是觀光旺季。巴塞隆納的海灘上擠滿了穿著清涼或自在半裸的旅客,尤其是盡情享受陽光浴的白人。放眼望去,一片赤條條的身體悠閒地或坐或躺,只有零星的身影忙碌穿梭其間。他們是吆喝租售海灘傘的摩洛哥人,他們是推銷廉價太陽眼鏡的厄瓜多人,她們是提供五歐元現場按摩的中國移民。他們扛著大背包,用眼角餘光留意警察的身影;她們戴著大草帽、穿著長袖長褲,謹慎地保護自己免於陽光曝曬或肌膚接觸。

 

地中海畔的蔚藍海岸,是觀光客的樂園,也是移民勞工的血汗職場。西班牙的移民數量在近年來大幅成長,除了來追逐陽光的英國、德國移民,還有來自東歐、拉美、北非、及亞洲的廉價勞動力。努力掙錢的移民,往往工時超長,無心享受西班牙有名的超長午休(兩到三小時)。他們是歐洲城市不可或缺的日常齒輪,不論在觀光餐飲產業的底層,或擔任中產階級家庭的保母女傭。

 

我在街角覓食時,遇見上海來的小紅,她頂下了一家小酒館,操著流利的西班牙文做生意。她叨叨嫌著「洋人菜」不好吃,熱心地煮了一碗自家包的餛飩給我吃。我問她為什麼來西班牙,她說:「這裡身分好拿啊,之後就可以去德國打黑工,薪水比較高,被抓到了,只會送回西班牙,不會送回中國。 

 

西班牙受到移民歡迎的原因在於,相對寬鬆的移民門檻(居留五年後可取得永久居留),以及人道原則的家庭團聚政策(合法居留一年後即可接家人前來),也因此成為移民進入歐盟勞力市場中的跳板國家之一。

 

然而,西班牙近年來的經濟危機,造成移民政策的緊縮,移民經常被當地人視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朋友的西班牙友人,電工羅伯托,沒有中產階級矯飾謹慎的修辭,大剌剌地用種族主義的語言批評移民造成的失業與犯罪,即便他的酒友中其實有不少羅馬尼亞人。

 

排外心態與種族歧視,除了以經濟的語彙展現,也經常被呈現為文化價值上的衝突。最明顯的例子是以下兩個爭議事件。一名荷蘭導演在2004年遭摩洛哥移民謀殺,源於前者拍攝的短片批評可蘭經對女性的歧視與暴力,此外,一家丹麥報紙在2005年出版嘲諷穆汗默德的漫畫,也引起穆斯林社群的抗議。

 

吊詭的是,這兩個歐洲國家積極擁抱的正是尊重自由、包容差異的核心價值,卻也因為這樣,更難以接受當移民族群的文化慣行無法充分尊重其他差異(特別是性別、性傾向)的狀況。荷蘭的移民局,在移民入境時,會播放一段介紹荷蘭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男同志伴侶擁吻的畫面,似是宣告外來者:這就是我們的國家,你必須接受或離開。多元文化的普世價值說來容易,如何在具體的社會脈絡、交織的權力關係中落實,仍是一大難題。

 

我在離境的機場,認識了福建鄉村來的小麗,她依親來西班牙打工兩年,當天要坐飛機回家,不懂英文又不懂西文的她,緊張地央我幫忙帶路。她問我:「你是來西班牙度假的是吧?我也是,我要回中國度假了。」

 

小麗的家鄉沒有白沙灘,只有貧瘠的海邊與想念她的家人。移民的浪潮,在世界各地,正沖蝕著國界藩籬、改造著族群地景,而生活方式、文化價值的磨合、衝擊、對抗與溝通,仍在日常生活的沙礫上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