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移入女性正名

2003/08/30 – [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A15版] 

《時論廣場》為新移入女性正名 

【⊙伍維婷、王君琳】

  「為什麼我是『外籍新娘』?我真不懂!我已經是一把年紀了,早就變成老娘了,還叫我新娘!」 

  「這一聲『大陸妹』裡,沒有鄙視,但有界限的存在……。問一句『她不是台灣人吧』?老闆娘就會細了聲音一撇嘴,『那邊的』!這一句『那邊的』,含著濃濃的不屑……」 

  以上是「外籍新娘」與「大陸新娘」在婦女新知基金會所舉辦的「請叫我……」讓新移民女性說自己的徵文活動中,提筆為自己寫下要求正名的心聲。 

  新移民女性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冒出的新移入人口,早在民國七十九年,台灣的官方統計中就已包括這群「為愛走天涯」的新移民女性。至九十一年十二月止,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人數約二十五萬人。 

  其中,民國九十一年與新移民女性結婚對數即有四四八四三,占該年總結婚對數的二五‧九%。新移民女性所生的嬰兒則占該年出生人口比例的一二‧四六%。如此高的比例顯示出,這些來自東南亞與大陸的新移民女性早已成為台灣人口結構中重要的一環。尤其,在以農漁業為主的縣市裡,她們更是完成家族傳宗接代與廉價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然而,台灣的政府與社會卻對她們或者投以歧視的眼光,或者不理不睬、視而不見。所以,「外籍新娘」、「大陸妹」這些語帶鄙視的字眼充斥於生活之中。也所以,當我們看到層出不窮新移民女性工作被拒、遭受家暴的求助案件,看到九十一年十一月數百名大陸籍新移民女性走上街頭,爭取身分證、工作權的遊行抗議,我們的政府卻僅有急就章式的滅火政策,要求個別部會針對單一議題進行協助,完全看不到中央統合式的移民政策。 

  細看中央政府目前針對新移民女性僅有的幾項政策,卻發現其中充斥著單向融合主義的思考,「大台灣思想」主導著目前的政策走向。所以,在政府開辦的識字或生活適應輔導課程中,教材內容除了有大量傳統三從四德的教材,使新移民女性掉入父權文化的宰制思想外,更有越來越多的識字班要求納入所謂的「鄉土課程」,要將新移民女性「改造」成一個「正港的台灣人」。課程內容除缺乏對新移民女性母國文化的認識,更暴露對多元文化包容吸納的忽視。 

  此外,在居留政策方面,對占半數以上的大陸籍新移民女性而言,政府防堵監視的思維限制她們的居留權、工作權與親權。例如,在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來台入籍未滿十年,不得擔任軍公教」。試想,目前大陸籍新移民女性需要等待九年方能取得身分証,之後還要再等待十年,才有從事軍公教的權利,爭取成為台灣人的認同竟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窄化的國族意識使這群新移民女性背負「中國大陸是我們的敵人」的原罪,即使她們為台灣人生兒育女,即使她們也在為台灣的未來打拼。 

  我們的社會亦呼應著這種看法。報導上「外籍新娘遽增,社會問題叢生」、「大陸新娘,假結婚真賣淫」等標題顯示出媒體將新移民女性污名化為社會問題的習以為常,報導中的女性形象不是被簡化為無可奈何沒有聲音的弱女子,就是唯利是圖的拜金女,強化了整個社會對新移民女性的歧視與打壓。 

  「『大陸新娘』是一種公認的稱謂,然而,沒有永遠的『新娘』,當我已經年滿四十領到了台灣身分證,變成台灣歐巴桑的時候,我是不是還要在我的自尊和台灣人異樣的眼光中間掙扎,漸漸老去呢?」 

  這是徵文活動中另一位大陸籍配偶的心聲。我們希望對這些遠渡重洋,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新新台灣人們,政府能夠儘速成立移民署相關機制,提出具體移民政策,保障她們的受教權、工作權、社會福利與親權,而社會亦應以包容接納的態度接受新移民女性。我們期盼,在互相交流扶持的過程中,台灣社會不再排除異己,而能成為一個接納多元、追求平和的新社會! 

  (作者伍維婷為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王君琳為該會研發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