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一方「創造性批判觀眾」的園地
2004/08/01 – [ 中國時報/焦點新聞/A4版]
《名家專論》耕耘一方「創造性批判觀眾」的園地
【張錦華】
這是一個高科技、多媒體的時代,各種聲音影像的訊息隨著無遠弗屆的各類媒體管道,四處流竄騷動;媒體為了爭取人們的注意力,把訊息雕琢變造、加油添醋,甚至惟恐其不夠刺激聳動的做法,每天都在推陳出新。
這也是一個全球化的金權勢力奪天下的時代,各種公關策略、置入性行銷的做法,趁隙鑽營、無孔不入,嚴重的更是到了造假行騙、匪夷所思的地步。
在這個過度競逐物質與浮華的時刻,我們也被迫面對天災人禍的苦難,異常的暴雨與高溫的背後,是因人類超限利用而瀕臨崩潰的自然生態;而暴力犯罪恐怖主義橫行的背後,則是急速沉淪的人性,資本主義式的優勝劣敗的市場搶奪,鼓勵人們貪婪、自利而縱欲。
而這一切人類社會的問題正透過各種全球化和高科技的媒體而再現、複製、擴大和扭曲。
作為一名新聞教育者,每當媒體被各方指責的時候,總是有一份「休戚與共」之感,有很多話想和媒體說,也想和讀者說,但是老師們所面對的一方小小的教室,能溝通的心靈畢竟有限。
雖然也可以自由投稿,但是有些媒體規定一個月內不得見報一次以上,以免少數人壟斷媒體。這個原則也很有道理,因此,自己便要多所節制,不要常占人家的言論版面。不過,由於事忙,常常根本來不及回應每天瞬息萬變的世界。因此,常常是感想得多,發表得少。
感謝《中時》給予我第四版的一方園地,讓我耕耘三個月,每個星期天必須交一篇評論稿,和《中時》的廣大讀者見面。這個機會很難得,也讓我不再有任何藉口,因此,我特地選擇了「創造性批判觀眾」這個主題,與讀者分享我對媒體觀察的知識理念和生命關懷。
「批判」其實並不是攻擊別人,其真正的目的是一種反思,藉由更多的角度和觀點,來重新看待我們習以為常、不再質疑的事務,例如:我們習知廣告是銷售產品,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廣告也傾銷價值觀,例如,要賣瘦身產品,就鼓吹「瘦才是美」、女為悅己者「瘦」的價值觀。要賣現金卡,就不斷重複「借錢是一種高尚的行為」,讓你魔音穿腦,忘記量入為出,不再以「儲蓄」作為美德。我們習知新聞是報導社會事件,但是,許多事件根本就是「假事件」與「置入性行銷」,它們建構了一個對某些政黨、企業、商品或是優勢族群有利的「社會真實」。揭開這些虛構的、狹隘的、圖利少數人的假面具,我們才有機會了解真相、善待彼此。
「創造性」指的是閱聽人在反思媒體問題之後,能夠另行創造更優質的傳播訊息。在《高科技.高思惟》這本書中,曾介紹美國西雅圖公立學校所進行的媒體教育工作的例子,針對電視劇中充斥的不切實際的情侶感情破裂情節,七年級和八年級同學於是製作了一部公益短片,教人如何好聚好散。因此,他們將這種媒體教育命名為「創造批判性觀眾」。這真是一個好名詞,因為,批判的最終價值是在創造,它不但要創造新的優質觀眾,它也要創造優質的訊息內容。
因此,在接下來這三個月中,我希望在回應與傳播媒體相關的時事同時,與大家討論一些媒體批判性的概念,介紹一些有趣的好書,一起來耕耘一方「創造批判性觀眾」的園地,以實際行動轉化讓我們失望的傳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