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尊稱我為先生

2003/04/05 – [ 中國時報/時論廣場/15版]
《時論廣場》請不要尊稱我為先生
【張晉芬】

相信很多學界朋友經常被邀請擔任稿件審查人或會議的論文發表人、主持人、或評論人。除了口頭邀請,有些體貼的主辦單位還會寄送正式的信件,如果大家仔細去看,就會發現這些信件多半會有下列的字眼,例如「先生多年以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感謝先生於百忙中…」、「先生學有專精…」、或是「先生望重士林…」。這些用詞固然迂腐、缺乏實質意義,但我尤其驚訝關於「先生」的稱呼。這是什麼時代了,學術界還在用「先生」代表女老師或全體?這其中的性別迷思是需要釐清的。

許多人其實從未思索「先生」的用法是否妥當。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就用文字學、歷史學…的說法,宣稱「先生」就是「老師」的意思,沒有不敬,反而是尊敬。事實上,名稱的使用和定義都是有社會脈絡可循,並不會憑空出現。不論是東西方,過去幾乎沒有女人能夠有機會成為「夫子」或專業人士,「先生」就成為專業者的代名詞。現在女性已大量進入專業領域、性別平權思想也逐漸被啟蒙,過去這種以男性為主體的文化及社會環境所創造出來的名稱,確實要要被反省和修正。為何不能改成教授或老師等中性名稱呢?

在文字上,我們看到女老師被稱為「先生」,在口語上,這些「女先生」們的女性身份卻又被凸顯。多年前我的一位女性同事參與一項教育改革的研討會時,台上一排的出席者,所有的男士都被稱之為教授,只有這位當時已是正教授的同事在主持人介紹時被稱之為「小姐」。輪到這位同仁發言時,她輕描淡寫的說出了這個差別待遇,主持人卻毫不以為意。事後我們有幾個人向這位主持人提出這個差別待遇。他的反應就是:我們在談教改的大事,你們怎麼在關心稱呼這種芝麻大的小事。並不只是女老師,許多各行各業的女性都經常碰到類似的狀況,明明是工程師等專業人員或是「長」字輩的人物,都被稱為小姐或女士,而不像其他男性一樣,用專業頭銜稱呼。如果有人提出異議,就會被解釋為這是善意、敬意,是一種禮貌性的稱呼。好像女性還應該知所感謝。

所以,台灣社會將女性稱之為「先生」,是「尊敬」她們,將女性稱之為「小姐」或是「女士」也是尊敬她們。只是女性都是被尊敬的客體;給她們的「尊稱」都是根據男性眼光或是以男性為主體而定義的。女性從未要求在稱呼上受到特別的待遇或尊敬,只是要求公平性、一致性,卻都不可得。

人稱或名稱的正確性真的只是女性學者才會注意的芝麻小事嗎?一九八○年底,著名的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被邀請到美國一間中西部的大學演講。在問題詢問時,有一個男研究生在提問時說了cha irman的字眼,當場被紀登斯糾正,告訴對方要用chairperson。我們都認識那個學生,知道他並沒有對女性表示不敬的意思。紀登斯是不是小題大作呢?其實,有沒有惡意根本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有沒有對這個用詞的性別意涵加以反省。國外學術著作文章幾乎都使用s/he,或有些甚至故意使用she,以凸顯女性經驗和主體性。當然也沒有人會用「小姐」稱呼一位女教授。國外的這些反應和努力都是反省過去用he或 men指稱所有男性和女性的偏差之後,對於女性主體性的尊重和積極友善行動。

學術界應該是對於性別和族群意識最有反省能力的一群,但在台灣這個說法卻需要有些保留。我們或者可以實驗一下,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別人強加給他的「尊稱」而不以為意。以後如果在會議中,主持人何妨試著將台上的男性一律都稱為先生,將女性都稱為教授或她們的職稱。如果男士們抗議,主持人就告訴他們:「先生是尊稱,我對你們沒有不敬的意思,你們不應該在乎名稱。」然後再看看這些男士們的反應。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女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