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找到任何內容
Sorry, no posts matched your criteria
Feminism in the Classroom: Intersections, Praxis, and Pedagogy
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正式生效,為台灣的教育場域奠定了性別平等的法制基礎。然而,二十一年後的今天,性別不平等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穿著高跟鞋與高衩旗袍的「禮賓大使」,在大學校園和國家慶典仍繼續延續,將禮儀等於美貌,再製性別刻板印象;性別不當的玩笑仍能堂而皇之地成為名校校友的聚會主題,即使引爆眾怒,主辦單位也絲毫不見反省之意;當速食龍頭產業爆出有性騷擾事件處理不當爭議時,竟仍有大批年輕男學生「相揪」消費作為聲援。作為培育下一代性別平等觀念與日常實踐的核心場域,教室承載了巨大的社會責任。我們該如何利用女性主義的視角,檢視、改造並重塑這樣的教育環境,讓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性別正義的實踐?
面對這樣的處境,2025年女學會年度研討會以「教室中的女性主義:跨域、交織、教育學」為主題,聚焦於各式各樣女性主義觀點的教育議題及其所面臨的挑戰及挫敗,並從中發掘出改變的可能性。
女性主義觀點的教育行動雖然是多樣的,但都覺知和意識到個人的社會位置與其關連的個人脈絡性經驗。婦女和少數族群對於社會現實的觀點常被評判為較不具價值(如女人的實踐和經驗在歷史上被貶斥為地域性的),然而,並非這些觀點不具價值,而是握有定義權的宰制團體沒有經歷過被壓迫和被邊緣化的社會現實,所以不瞭解她者的知識建構過程,這樣的覺知會促使一個人承諾對於社會改革採取行動。女性主義教育學作為一種在校園中實踐性別正義的政治主張與教育信仰,需要的不僅是女性主義教學的實踐知識,更需要瞭解自己在所處機構的位置與處境、自己與組織的關係,以發展出切合環境現實的實踐路徑。
參與式學習、發展批判思考和多元觀點、 重視個人經驗和自信、發展政治/社會洞察與行動力是常見的女性主義教育學原則。關注女性的經驗、感覺、思想和行動;從分享經驗建立相互支持的意識,改變婦女(或其它弱勢族群)在知識生產與建構中缺席(或被迫缺席)的處境;從具體教學經驗出發,意識到教學實踐、知識與權力在結構與關係中之互動影響,解構與重構教室權威等,是女性主義教育學文獻中常被討論的核心概念。
女性主義教學不能只停留在理論或論述的層次,必須結合實踐,落實理論與實作的來回辯證,發展女性主義教學的學問。將女性主義理論轉化成教學實際與實務,教師不只賦予教學技巧新的觀點,亦構思個人對於女性主義做為教學基礎的意義,將教室文化重新導向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一致,處理教育中抗拒改變的保守主義。
日期|2025年9月27日(星期六)
地點|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五育樓
摘要截止日期|2025年4月30日(線上填單報名)
摘要錄取通知|2025年5月31日(以e-mail通知)
全文繳交期限|2025年8月15日(以e-mail繳交)
年會會議日期|2025年9月27日(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
社團法人台灣女性學學會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學系
「女性主義的觀點和政治如何結合大學課室的教學?」是此研討會主題的初始提問,也是主要關懷。我們廣徵性別相關主題之研究論文,以及呼應年會主題之相關研究論文,特別是(但不限於)以下子題:
自《性別平等教育法》公布實施至今,我們可觀察到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教育多數僅停留在辨識性別刻板印象的層次,師長濫用權力等情事仍所在多有,然教師善用權力突破男流知識的知識生產與教學實踐卻有待累積。這些問題不只是從教育者自身的性別平等素養進行檢討或改進,更需要注入女性主義內涵與精神。本子題歡迎各類型探討教學者女性主義知能與訓練的研究,激盪出提升教學者女性主義素養的策略與實踐方法。
女性主義學者bell hooks在《教學越界》一書指出,課堂座落於教育建制,雖然受到結構限制,仍保有其實踐自由與越界的可能性。對於女性主義教師而言,教師和學生如何形成夥伴關係,一起逾越僵化的性/別界線,課堂如何翻轉成為學生安心發聲、學習聆聽與尊重差異的空間,是重要課題。本子題徵求女性主義教學之理論和實踐路徑的投稿。
教育,內建了關懷。然而,女性主義主張的關懷倫理和關懷涉及的勞動,不論是情緒/情感勞動、工作或服務付出等面向是否得到教育機構應有且足夠的認可?教學場域的性別化分工或期待、甚或性別偏見及污名,如何形塑、建構或影響女性主義教師的關懷實踐?女性主義教師能藉由實踐關懷,獲得權力與權威嗎?面對現今的教育生態與學生,女性主義教育學主張的關懷與實踐有何轉變,又該如何轉變?本子題歡迎女性主義教學實作與反身性的討論。
女性主義教育學關注教室內的權力運作方式,當AI科技進入女性主義教室後,它如何改變學生學習與使用知識的方式?AI科技能否創造包容性的學習環境並賦權學生?而這些轉變中的學習新模式會在女性主義教室帶來哪些挑戰?個別教學者和教育制度又發展出哪些創新的策略方法加以應對,確保AI科技對教室帶來的衝擊能導向公平且具支持性的學習成果?本子題徵求關注AI與女性主義教學交會的投稿。
數位時代及智慧科技的發展,不僅讓教育有了更多想像與可能,也擴展了教與學的空間。學生不僅在實體教室中相遇及學習,他們也在網路或更多元的虛實空間中移動與互動,從事各種的性別學習及做性別。學生在這些空間的聲音與經驗,如何成為課堂知識共構的一環?學生,特別是性別弱勢或不利處境學生,在不同教育空間中的性別互動與發聲,如何成為權力/能量(power)的來源?本子題徵求關於學生聲音與學生文化,並將之轉換成有意義的學習及培力的投稿。
在全球政治版圖急遽變動的當下,性別與酷兒議題的討論正面臨新的挑戰與衝突。「政治正確」的爭議以及「進步價值」本身的內部矛盾,使得這一場域愈發政治化:性別平等與酷兒權益如何在當前論述中被形塑、批判或消解?進步價值是否可能成為新的規訓機制?當進步價值遭遇反動政治時,性別與酷兒運動如何調整策略?在失語與被邊緣化的狀態下,哪些性少數的聲音仍未進入主流討論?本子題徵求關於性別與酷兒政治、文化論述、保守主義與反動、政治正確與自由言論等相關議題的投稿。
因應少子化、移民、國際化政策,台灣的教學現場組成、從教師到學生都來到多元化的時代。這一「多元文化」的內涵指向不同的族裔/種族身分、不同的宗教背景、語言經驗、家庭組成、世代、以及性別與性傾向等等。這些差異共融於一個空間,也讓「性別教育」有更豐富的面向與挑戰。本子題歡迎面對多元文化所遇之問題與經驗的分享,一起打破同質化的性別想像。
1995年聯合國第四屆世界婦女會議通過「北京行動宣言」,正式以「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作為世界各國達成性別平等之全球性策略,今年正好迎來三十年。本子題徵求針對「性別主流化」的歷史、概念、政策、實務、乃至日常生活的發展,進行階段性的回顧與檢視之投稿,不限於台灣經驗,由此一起想像未來三十年可能的發展情勢與社會挑戰。
更多過往研討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