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論,流行文化需要「政策」嗎?

2001/04/24 – [ 中國時報] 

文化評論,流行文化需要「政策」嗎? 

【張錦華】  

  據報載「富邦文教基金會」公布了一份由民間學者專家草擬的「流行文化政策綠皮書」,向文建會提出:建立多元文化指標、支持民間發展多元能量、強化主流媒體文化發聲管道、以及將媒體識讀視為公民教育的一部份等。本人也是這份草案的起草人之一,因此想藉這個版面為這個「流行文化政策」說幾句話。 

  其實,一定很多人會質疑:什麼時代了,流行文化還需要「政策」嗎?政府一旦有了「政策」會不會形成另一種「文化霸權」的壓制? 

  這樣的懷疑在威權統治時代是很合理的,但是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市場時代,就有點「落伍」了。因為「文化政策」強調的是遊戲規則,而不是特定內容。我舉一個例子。 

  最近瘦身美容超猛流行,眾多的女性都罷黜百態(各種體態),獨尊纖瘦。這股「瘦身風潮」說它是「流行文化」應不為過。 

  這樣的「瘦身文化」代表什麼意義呢?是民眾自主選擇的結果嗎?政府需要介入嗎?能夠介入嗎? 

  如果依據這份「流行文化政策綠皮書」來看,它的基本主張是維護並鼓勵「多元文化」發聲的環境營造。而從這個角度來觀察,這股「瘦身文化」的問題出在它是瘦身業者大量密集的廣告宣傳結果,媒體的聲光畫面單一的重覆著單元的瘦身價值觀,一個微胖而不夠「窈窕」的身體必然經驗到來自社會各個角落的監視眼光,論斤稱兩、貶抑、嘲諷、馴育?這和古代的小腳文化有什麼實質的差別嗎? 

  政府能做什麼?如果有一個「多元文化指標」,我們可以提醒民眾,「多元」身體形象已經亮起了紅黃燈;政府可以多補助各種民間婦女團體舉辦各種「批判瘦身文化霸權」的活動、或「多元體態健康美」的活動,甚至資助「胖子俱樂部」,免得「身體」論述場域都被瘦身廣告商所霸佔;政府更應該努力早早推廣「媒體公民識讀教育」,讓我們的兒童在大量看電視的同時,也具備解讀批判商業霸權訊息的自主反思能力;或是如果我們有一個「文化電台」的話,顯然可以讓另類發聲、讓多元滋長蔓延! 

  「瘦身」文化如此,其他弱勢的「原住民」文化、「客家」文化、各種青少年「次文化」莫不如此,這樣的「文化政策」確實希望扮演「黑手」的力量,但它是鼓勵解構霸權的「推手」,它不是干預市場力量,而是企圖突破全球化的企業財團市場霸權,維護一個更「自由多元」的價值市場。 

  優勢者很可能會反對這個「政策」,但是沒關係,這個社會中的「弱勢者」比較多,只要弱勢者努力發聲,這個政策就有希望。

   (本文作者為台大新聞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