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學會線上講座】年輕學者生存大補帖 講座紀錄

本次講座邀請了四位老師提供給新進學者的生存大補帖,真的非常給力!目前擔任科技部社會學門召集人的台大社會系曾嬿芬老師,提醒我們注意科技部網站上透明公開的資訊,包括各學門研究計劃的審查標準,鼓勵多年期研究計劃的政策。她也介紹了科技部針對優秀青年學者、國際傑出年輕學者(45歲以下)的獎助。跟女性學者特別相關的補助,包括「性別與科技」的研究領域、鼓勵(因為生育而暫緩出版的)女性從事科學及技術研究專業計畫(也包括人文社科喔),以及生育三歲以下子女可以申請研究人力上的優惠補助。​
如何兼顧研究、教學與家庭,是大家都很關心的議題。真理大學台文系的戴華萱老師真誠地分享她在擔任助理教授期間,不僅要來回淡水、台中教學、還要照顧兩個小孩以及同住長輩,她也分享幾個重要建議:升等論文需要聚焦、主題不要過於分散;想辦法將時間分割、專心做好分配的角色;不是非你不可的工作盡量推掉;不要不好意思開口尋求家務與托育的支援;正向轉念(我是個認真工作的媽媽,而非失職的母親),尋找自己安心的方法(如為孩子做便當、早起讀書),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尋求蹺蹺板式的動態平衡。​
許多聽眾關心對學術工作者來說何時才是成家生育的好時機,東吳大學社工系洪惠芬老師回應這兩者不應該被迫二擇一,然而學界的限期升等、績效主義經常壓抑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渴求。在她個人經驗裡,母職經驗的滋養提供研究靈感的來源,也讓她在研究低潮時有所依靠。她呼籲大家:絕對絕對不要當所謂的超人媽媽;面對外界對於高教工作者的高標要求、容許自己放慢一點;向伴侶、同事、朋友表達照顧者的困境、協商性別規範;除了個人的時間管理,加入組織行動進行倡議也是重要的政治與培力策略。她的結論令人動容:「當我們今天因為生養、對伴侶與家人的照顧責任,發表量少一些,升等時間長一點,我們毋需愧疚與自責,因為對親密關係的渴求本來就是我們身為人的基本權利。」​
很多年輕學者覺得面對資深同事的要求很難拒絕,台大法律系陳昭如老師分享幾個「如何說不」的建議,包括爭取思考期、評估對方是否可以接受說不,以及自己是否能承受說不的後果,包括讓自己強壯一點(用心教學、努力出版,好好做已經答應的事),以及把神經養大條一點。她也分享如何兼顧學術研究與公共服務,公共服務要求速成的回應與行動,相對起來學術研究的產出慢、成就感低,她提醒對於學者來說,兩者並行可以讓生活有不同節奏,但抗拒「速成誘惑」也有所必要。​
講師簡報